綠水青山鋪就富民路
——舟曲縣城關鎮廟溝村發展鄉村旅游見聞
走在鄉間的小路上,從山林間偶爾傳來聲聲鳥鳴,打破了四周的寧靜,愈發顯得清脆幽靜,為此刻的靜謐平添幾分靈動;站在村頭最高點,山腳下的村莊整齊有致、干凈整潔,質樸得像從田園畫中走出來……
這座讓人心境回歸淡然、豁達的美麗小村便是舟曲縣城關鎮廟溝村。2017年被確定為生態文明小康村,該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,建設成了生態旅游村。
記者 李建舟 何龍 尹當周
近日,記者一行來到舟曲縣城關鎮廟溝村,實地感受當地在黨委和政府大力支持和群眾自力更生下,把“綠色生態”變成群眾口袋里“真金白銀”的點滴變化和務實舉措。
依山傍水的廟溝村,地處大峽溝林區,緊鄰廟溝景區,全村共4個自然村,有農戶152戶603人,全村耕地面積345畝。2013年廟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3戶117人,通過近幾年的扶志扶貧,目前已經全部脫貧。
多年來,廟溝群眾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。隨著生態旅游小康村的建設,推動當地蜂蜜、核桃、花椒等農特產業的發展,“周末旅游經濟”不斷帶動貧困人口就業,增加農民收入,改變傳統靠山吃山的模式,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可靠可復制的新模式。
生態旅游富農家
58歲的嚴夫保是廟溝村紫杉居農家樂的老板,他經營的農家樂因緊鄰千年紅豆杉樹而得名。由于嚴夫保開辦的農家樂地理位置非常好,就在紅豆杉樹的旁邊,所以也就格外的引人注意,來這里住宿就餐的游客自然也就很多。
2014年,嚴夫保還是村里典型的貧困戶,一家四口就靠著4畝土地維持生計,由于經濟來源單一,沒有致富產業,發展資金缺乏,再加上供三個孩子上學,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。
嚴小蘭是嚴夫保的大女兒,2016年武威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,看著父親一個人艱辛的支撐著這個家,還得供兩個妹妹上學,于是,她早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。外出務工時,與同是務工的嚴國平相識相愛,并和丈夫在縣城餐廳學習廚藝。兩年多的打工經歷使他認識到,只靠打工無法改變貧困面貌。他們想過去縣城開個飯館,也想過開個早餐店,但都因手頭拮據而作罷。
“雖然成了貧困戶,得到了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,可對我來說,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”嚴小蘭說。
2019年,在縣城打工的她,看到家鄉的變化,她看到了商機,嚴小蘭與家人合計后決定在自家開辦農家樂。嚴小蘭向親戚朋友借了幾萬元,加上縣、鄉黨委政府的6.5萬元幫扶資金,他整修了自家房屋,將所有的錢全部用于創辦農家樂。
今年,在幫扶隊的動員和幫扶下,她又把家里的二樓閑置的房子重新裝修了一下,改成了農家樂民宿,一共有3間民宿,床位不同,價格不等。根據旅游旺季的保守估算,她家今年的收入也在4萬元以上。
像她家一樣脫貧致富的農戶在廟溝村不止一家,目前,全村共有20家民宿、農家樂已初步打造成型,每一家民宿或農家樂每月都有6000元的收入,一年也將達到3萬元的收入,大家都搭上了鄉村旅游發展的“致富快車”。
“我們將緊緊抓住鄉村旅游發展和廟溝景區建設機遇,突出廟溝石磨文化、山村秘境等個性,用“美麗鄉村”換“美麗經濟”,帶領更多有意愿、有能力、有產業規劃的村民或貧困戶致富脫貧,讓廟溝村的明天越來越美好……”廟溝村支書魯漢平說。
生態建設引客來
一場小雨過后,走在景區干凈的游步道上,呼吸著清爽的空氣,在棲鳳亭上欣賞著大自然造就的旖旎風光,到處瓜果飄香、景色怡人。
沿著寬敞的水泥路進入村子中心,三三兩兩的游客在村子散步,村廣場被民居環繞,頗有幾分“旅游小鎮”的味道。村黨支部書記魯漢平介紹,現在的房子都是由村子建筑能手修建的,他們根據黨委政府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統一規劃,結合群眾的需求,因地制宜,采取互幫互助的方式進行了民族生態旅游村的提升改造。?
“村民主動配合整體規劃,讓出地基和農田,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高。”城關鎮包村領導杜仁旭說,提升主要是結合村寨實際和民族特色對房屋進行改造,實施了基層陣地建設、危房改造、農耕展覽館、登山步道、村內亮化綠化等多元化的民族生態旅游村項目。
在發展鄉村旅游的機遇中完成村莊品質內涵的“脫胎換骨”,不僅是村民的期待,更是政府部門的承諾。
舟曲縣在廟溝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過程中,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、人文遺跡、民間藝術、傳統勞作方式,緊盯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和富民產業培育,逐戶制定幫扶措施,從村寨環境整治、房屋立面整治、村寨道路修建、休閑長廊與觀光亭建設等方面進行綜合提升,村貌煥然一新。
環境好起來,鄉村美起來,游客多起來,人氣旺起來,群眾的收入增起來。
依托廟溝景區建設、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大好機會,廟溝村村民建起一幢幢“別墅”,憑借旺盛的人氣,經營起農家樂和民宿,生意火爆。
在自家院子里,村民嚴國平一邊要招呼客人,一邊還得去廚房“打下手”,忙得不亦樂乎。不一會,蕎面煎餅、臘肉蕨菜等家常菜就端上了桌。
“游客不僅能享受這里舒適的環境,感受田園生活的快樂,還能吃上新鮮可口的飯菜,有的一來就住好幾天。我家農家樂的收入一年也有三萬多。”嚴國平說。
目前,廟溝村每年接待游客達18000人次,增加旅游收入近10萬元。全村已發展專業合作社2家,吸收貧困戶6戶,每戶年分紅3000元;種植豬苓留床面積為18畝,其他藥材留床面積30畝,養殖中華蜂100箱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戶,吸收帶動貧困戶29戶。
|